大觀區:以產業園建設為抓手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
來源:區農業農村局 發布時間:2024-08-21 10:15 瀏覽:1960次
近年來,大觀區立足“一區一園”產業布局,堅持以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,聚力“農業出彩”,在推動設施農業發展、全產業鏈打造、聯農帶農等方面示范帶動效果顯著,推進了農業高質量發展,推動了農業的轉型升級,牽住了鄉村產業振興的“牛鼻子”。
示范帶動效果初步凸顯。1.95平方公里農產品加工產業園項目征遷工作全面啟動,總投資10億元的長三角三產融合智慧農業示范區一期核心啟動區1萬平方米溫室大棚完工。2022年4月,大觀區??诂F代農業產業園獲批第四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,目前已建成年可出欄番鴨800多萬只、番鴨苗2500萬只及7萬畝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為主導產業,其他產業涉及瓜蔞、果蔬、水產養殖等。2023年產業園總產值30.3867億元,其中主導產業產值19.74億元,主導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達65%。產業園二產棉紡織、食品加工、糧油加工等農產品加工業產值20.5807億元,三產產值1.737億元,帶動農民入園就業18823人,勞動生產率、土地產出率分別為14.8萬元/人、1.87萬元/畝。據不完全統計,2023整合現代農業發展、農機補貼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補助、高標準農田建設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類項目資金6203萬元,帶動社會資本投入1.6億元,金融機構貸款投入1.5億元,年度投入資金3.72億元,產業園年利潤3821萬元,資本投入產出比10%,金融社會資本投入與財政投入比5:1。
三產融合發展不斷提升。圍繞水稻、番鴨主導產業“接二連三”,??谄瑓^1.95平方公里長三角綠色農業產業園獲批,落實用地指標800余畝?,F有華茂、柏兆記、慶豐、金良友、大森林、針挑香、慶蕊等各類農產品加工主體20余家,形成了生產與加工、農產品初加工與精深加工、綜合利用銜接配套的格局。安慶永強食品加工冷鏈物流項目,首條標準化加工線已投入使用,可日屠宰家禽3萬只,項目全部建成后可年屠宰各類家禽3000萬只,加工番鴨預制菜10000噸,將承擔安慶市家禽定點屠宰、冰鮮配送業務。產業園同時充分挖掘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等資源優勢,推動農業與文化、旅游、康養等深度融合,建成草莓、桑葚、圣女果、火龍果、水蜜桃采摘等省市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0家,休閑垂釣漁業示范場10家,農家樂20家。2023年大觀現代物流業園成功獲批國家級第四批物流園區,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,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1家,農民專業合作社59個,家庭農場262個,核心區??阪?0個村(居)獲市級“一村一品”專業示范村9個,省級“一村一品”專業示范村3個。主導產業水稻50畝以上規?;娣e5.785萬畝(??阪?.177萬畝和部分皖河農場3.608萬畝)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86%。目前,產業園內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2家,市級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重點企業1家。2023年產業園農產品加工產值20.58億元,農業總產值8.06億元,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2.6:1。
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有力。產業園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運用,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,圍繞主導產業,與安徽農業大學、安徽省農業科學院、福建農林大學、安徽科技學院、中國農科院、福建農科院等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,簽訂大數據農林科創平臺、番鴨配套系選用、鴨病防控技術、水稻育種、智能農機裝備研究產學研合作協議5項。建立番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,擁有17項專利、5項安徽省地方標準。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、農田水利最后“一公里”項目,產業園內耕地面積7.9萬畝,其中高標準農田面積6.8萬畝,占比86.1%。園區農業科技年均增長率0.5%,土地產出率年均增長0.71%,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70.4%。圍繞主導產業推廣豐兩優3305,Y兩優17,等優良品種,推廣“水稻一種兩收”全程機械化豐產優質高效栽培技術、水稻全生育期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優質白羽番鴨養殖技術等,產業園良種良法覆蓋率92%,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90%以上。2023年獲水稻高產示范樣板,第一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,徽粳糯125獲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證書,全區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%,園區農產品生產、貯藏、運輸、消費等環節處于冷藏環境下的農產品總量占農產品總產量約65%。2023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面積17.35萬畝,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為92.7%,實施小麥、油菜、水稻等作物統防統治面積40.2507萬畝次,統防統治覆蓋率為70.15%,秸稈綜合利用率93.46%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96%,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95%。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100%。中國馳名商標、安徽省著名商標、“兩品一標”、皖美農品等各類品牌農產品100余個,累計“兩品一標”農產品認證數量61個,產量達38915.3噸,占農產品總產量80%。
聯農帶農機制初步形成。產業園圍繞主導產業,引導發展“農民專業合作社、家庭農場、專業大戶”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累計注冊各類農業經營主體300余家,其中獲批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,市級21家;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5家、市級示范25家;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家、省級示范9家、市級示范19家。園內采用土地入股等股份合作方式帶動農戶730戶,采用訂單農業方式帶動農戶60戶,采取“土地流轉+保底分紅”方式帶動農戶約5500戶,以村集體資產量化入股并按股分紅的行政村13個,產業園農民入園就業20560人,輻射帶動農戶收入水平63%。2023年帶動就業人數20560人,實現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38.4元,高于全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%,產業園內13個村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93.7萬元,同比增長50.7%。(撰稿:潘興貴 ?初審:彭梅? 復審:蘇曠? 終審:吳中興)